夏季雨季防潮的方法
夏季的雨季很漫长,那么怎么防潮呢?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夏季雨季防潮的方法大全!
夏季雨季防潮的方法(一)
棉质衣服
把发霉的衣服放进淘米水中浸泡一夜,让剩余的蛋白质吸附霉菌。第二天,淘米水的颜色变深了,霉斑已经清除了不少。对于霉斑依然较顽固的地方,可涂些5%的酒精溶液,或者用热肥皂水反复擦洗几遍。
丝绸衣服
先将丝绸泡在水中用刷子刷洗,如果霉点较多、很重,可以在有霉点的地方,涂些5%的酒精溶液,反覆擦洗几遍,便能很快除去霉斑。
皮革衣服
先用毛巾蘸些肥皂水反覆擦拭,去掉污垢后,立即用清水漂洗一下,然后晾干,再涂上一些夹克油。
毛呢衣服
先把衣服放在阳光下晒几个小时,干燥后将霉点用刷子轻轻刷掉就可以了。如果是由于油渍、汗渍而引起的发霉,可以用软毛刷蘸些汽油在有霉点的地方反覆刷洗,然后用干净的毛巾反覆擦几遍,放在通风处晾干即可。
化纤衣服
先用毛巾蘸一些浓肥皂水刷洗,再用温水冲洗一遍,霉斑就可除掉。
毛织品
用芥末溶液或硼砂溶液清洗,一盆水中加芥末一汤匙或硼砂一汤匙,等充分溶解后放入毛织品,泡一刻钟左右后,轻轻揉搓霉斑部位,直到清理干净。也可以和清洗丝绸衣服一样,用3%--5%的淡氨水涂抹清洗。
夏季雨季防潮的方法(二)
1、注意晾晒内饰
车内的坐椅、坐垫、地毯等,有不少都属于棉麻制品,很容易受潮霉变,应经常检查,适时晾晒,保持干燥。目前不少洗车店清洗脚垫的方式都是用机器清洗后甩干,未等水分完全干透就装回车上,最好是另行把脚垫彻底晒干晾干。
2、定期整理车尾厢
有不少车主都喜欢将一些洗车工具及杂物堆在车尾厢内,这容易使车尾厢成为细菌滋生的“重灾区”,尤其是放置备胎的地方更容易藏污纳垢,积聚的水汽极易流到凹槽的备胎处。长时间不使用,该部分的钣金及换胎工具就会生锈,最终蔓延至整个底盘。
3、保持电路设备干燥
电路遇水后很可能造成短路。在雨天行驶尤其是涉水后,即使发动机正常运转,也应及时对电路设备做一些干燥处理。例如,将电路吹干或擦干后,再行启动预热。另外,检查制动系统也很重要。由于制动系统的强吸附力,雨水容易进入制动液内,影响制动效果。
4、车内电器
车内音响等也怕潮湿。自行洗车的时候要关紧车门,不要用喷壶喷水或者用清洁剂之类的液体对着音响喷洒,可用拧干的毛巾擦拭落尘。清洗完驾驶室之后,最好开窗一段时间,尽量蒸发车内水分后再关窗。
夏季雨季防潮的方法(三)
间歇通风妙招:
夏天大多刮南风,所以把朝南或东南方向(即上风方向)的门窗关闭,只开启下风方向的`门窗,以减少水汽进入室内。
中午,外面的空气湿度处在最高值,不宜开窗,应在下午或傍晚,气候相对干燥的时候,开窗调节室内空气。
木炭除湿妙招:
每间房放5~10公斤黑木炭,置于透气篮子中,放在屋子内对角位置即可。阴干后可以重复使用,既除除臭,一举两得。
石灰吸潮妙招:
用小布袋装适量石灰,扎成一小袋放置于室内的各个角落,石灰本身有吸潮的作用,也可以减缓室内潮湿的状况,同时,石灰还有消毒功效,一举两得。
机器除湿妙招:
买一个空气吸湿器,它就像吸尘器一样,可以把湿的空气集中在一起,等到湿气很多时候就会变成水。
利用空调除湿。家庭使用的空调一般都有除湿的功能,不过,空调来调节室内空气湿度的方式见效较慢,一般需要两三个钟头,而且会使室内的人感到寒冷。
浴霸祛潮妙招:
在卫生间的排风口处装一个带双向排风(可进风也可出风)的浴霸,然后先关上卫生间的门打开浴霸向室内内鼓热风烘烤干燥,等卫生间内烘得差不多时打开卫生间门,将风扇拨向排风以排出室内湿气,就像给你的卫生间装一个电吹风,效果很好噢。
报纸防潮妙招:
此方法是最方便、最安全、最经济的方法。
1.在衣橱、鞋柜等感到潮湿的底部铺上报纸,甚至在橱门内侧贴上报纸。报纸能吸收湿气,达到防霉效果;报纸上的油墨味道也能驱虫。如果潮湿的非常厉害,甚至可以多卷几个报纸筒放置在里面。
2.地面很潮湿,睡觉前铺几张报纸,早晨收起来,就可以了。
3.把报纸揉在一起,塞到手提包、鞋子里面,可以保证防潮不生霉斑。
4.取三个卫生纸的卷桶连起来,用两张报纸卷起来,这样多做几个,一一放到每一层的棉被下方,卷桶口朝外,就可以有效地通风。隔半个月换换报纸就可以了。
【夏季雨季防潮的方法】相关文章:
关于夏季的常识07-26
雨季安全出行通知范文10-15
雨季安全生产广播稿02-06
雨季三防工作总结05-29
雨季防涝调查报告2篇07-26
夏季防溺水通告09-19
夏季防溺水常识07-23
夏季手抄报04-03
加强夏季安全生产的会议简报01-31
夏季高温慰问信09-22
【声明:】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,经本站整理和编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、交流和学习之目的,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,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,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。管理员邮箱:y569#qq.com(#改@)